湖北省纪委8日举办新闻发布会透露:4月至8月,湖北通过“大数据”比对查处“蛀虫”,共查出31.7万人不符合政策规定却领取各类补贴的问题,涉及党员干部5.9万人。湖北收集民政、财政、林业等部门发放惠民资金源数据6255万条,人口、户籍、车辆等比对数据2.7亿条,运用湖北纪委开发的惠民资金监管软件,迅速比对并锁定185.3万条问题线索,使有房、有车、有工作、开办公司人员违规领取补助资金的行为“浮出水面”,快速比对查出11.3万人。
来自湖北大数据“科技反腐”带来的成果,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,利用民政、财政、林业等部门的数据比对,从大数据上发现问题,进而顺藤摸瓜地查下去,竟然“收获颇丰”,这里面蕴含大数据分析的科学思维,也为反腐技术手段的升级提供了借鉴,当成为未来反腐征程上的“主力”。在把反腐进行到底、对腐败零容忍的当下,在全面从严治党、从严管干部的新形势下,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意识在逐步加强,虽然一定程度上净化了政治生态,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“腐败分子”,只不过这部分人更为“隐形化”,不深入调查分析,很难让其露出“原形”来,这也给反腐提出了更高要求,如果不创新反腐手段,就很难揪出这部分人。
像这种利用“大数据”分析的手段,对于反腐来说,无疑会如虎添翼,这将为识别和侦破较为“隐蔽”的腐败问题,提供更加科学而有效的思维方法,用“大数据”来分析,就能更客观理性,更易辨别和发现问题,因此,更多科学化技术手段亟待被采用。